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受禅台是怎么筑起来的
发布时间:2022/6/13 16:07:04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正式成为皇帝,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一出闹剧。时光犹如滚滚东逝水,洗尽了1000多年前的人情冷暖,唯有受禅台一直默默地蹲踞在那里,阅尽人间沧桑。
    据临颍县志记载:受禅台高18米,占地面积5880平方米。经历1000多年的风雨,如今受禅台只剩下10米高,面积2170平方米左右。笔者家乡在大郭镇陈策村,距离受禅台约5公里。小时候在村北玩耍,高高的受禅台清晰可见。每年到繁城回族镇赶九月十三庙会,刚好经过受禅台。
高大的受禅台用土量可观,那么筑台的土来自哪里?
    为保障魏文帝的安全,司马懿在繁城东南距受禅台约两公里的地方(现在的繁城回族镇司马庄村)和繁城西南距离受禅台约六公里的地方(现在的大郭镇司马营村)驻军,对繁城形成半包围之势,以保证繁城的安全。同时,这些部队也是筑造受禅台的主要力量。
    据《临颍文史资料》第十二期《曹丕受禅的故事》一文记载,相传受禅台“在据繁城西南十二里取土筑台”。那么“繁城西南十二里”是什么地方?那就是笔者的家乡陈策村,以及孔庄、拐子张、魏庄村和司马营村一带。陈策村北面的孙寨村和扁担杨村相距大概1000米,两个村子中间偏西有一个大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孙寨村退休老教师孙老师说,他听村里老人口口相传,这个大坑就是当年受禅台取土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大坑四壁陡峭,说明土质比较坚硬,不容易风化,符合筑受禅台所需的土质要求。从位置来看,它正好处在司马营村和受禅台的中间位置,当地驻军取土筑台极为方便。
这个坑虽然很大,但不能满足整个受禅台的用土量。受禅台的采土地点可能不止一个。在漫长岁月里,这些采土点被水冲平或被填平用于种田了。在受禅台东南方向的司马庄村曾有一条饮马沟。据村民口口相传,司马懿的军队曾在此饮马。这条饮马沟很有可能是受禅台取土留下的沟壑。
那么受禅台是如何修筑起来的呢?《临颍文史资料》第十二期中《曹丕受禅的故事》一文中这样描述:“曹丕调来十万大军,由司马懿将军带领,用肩扛马驮的办法,在据繁城西南十二里处取土筑台,一夜功夫就修成了南北两座高台,就是受禅台和蟠龙寨。”“一夜功夫”有些夸张,但是受禅台在较短时间内筑成应是事实。
    那么士兵是用什么方法把受禅台建成的呢?笔者20世纪80年代初探访受禅台时,从村民当时挖土的切面发现受禅台土层有块状的痕迹,土块长五六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厚十几厘米。也就是说,受禅台许是用土坯一块块垒起来的。据大河网“厚重河南”2004年11月15日《探访受禅台》一文报道:“当地负责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的受禅台要大得多,分3层,每层27级台阶,共81级台阶通到顶端。”这说明当时受禅台的高度是按“层”来计算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司马懿的士兵取土和泥,然后用木制的模子做成土坯,几天之内晒干,垒成了受禅台。当然也不排除夯筑和土坯结合筑台的可能。
    据《三国志•文帝纪》记载: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冬十月,“乃为坛於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热闹一阵子,人都走了,留下受禅台,寂寞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