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临颍县受禅台—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
发布时间:2015-8-27 16:32:10

  屹立于中原腹地的繁城回族镇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古镇,其历史之悠久、人文底蕴丰厚,使其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千年古镇,历经一千八百年的风云激荡,沉淀成今日骨子里的雍容大气。特别是亲历汉魏政权交替过程的历史见证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受禅台,更是人们访古寻幽的重要景点。
    许多人心中都有着浓厚的三国情结,是因为对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心驰神往。全国各地,三国遗迹多得不胜枚举,而“受禅台”最为特别却鲜为人知。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将天下禅让于他,正是在“受禅台”上完成了汉、魏王朝的更迭,400多年的大汉王朝到此为止,开始了华夏大地三足鼎立的旷世奇局。而此后数百年间,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受禅台”上发生的这一幕有关。一片密密麻麻的杨树林,将受禅台严密地包围起来,似乎有意掩盖着一千多年前的秘密,受禅台有十多米高,底部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站在受禅台下,感受着穿越了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时光,抠一块泥土,捻碎,散在风中。
    当年的“受禅台”要比眼前所见大得多,分3层,每层27级台阶,共81 级台阶通到顶端,总高度为21米。台顶部建有行宫、楼阁,作为曹丕为举行受禅仪式而修筑的灵坛。台顶护栏则全部以汉白玉砌成,约13米高,古朴雄伟,蔚为壮观。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
    一千八百年前,受禅台上上演这出“戏”的主角是曹丕和汉献帝。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这出“戏”的过程讲述,亦让人感慨万分。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桓、灵二帝黯弱,遂导致天下分崩,群雄并起。屠杀黄巾军而崛起的一代枭雄曹操,利用这一千载良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广为招揽人才,迅速扩充兵马,短短几年间,便成了汉室朝庭名义下中原地区实际的主宰者。已经完全具备了吞并汉室的实力。但是,曹操受正统思想的局限,迫于舆论和道义方面的压力,虽有篡汉之心,但终究不敢为之。曹操死后,其继承者———曹丕,加快了并吞汉室、取而代之的步伐。为了标榜自己,不落篡汉的骂名,曹丕采取政治手段,对汉主刘协威逼利诱,迫 使“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受禅表》碑),终于达到篡夺汉室、取而代之的政治目的。
    为庆贺汉魏政权以和平形式交接,当时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交接仪式。“继唐典之明宪,尊大鹿之遗训”,禅让地点由大理寺按周易“卜于繁阳”,时间为“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其实,曹丕选择在这里筑台受禅是有原因的,当时繁城叫繁阳亭,北临颍河古道,这个南北交通的水旱码头是个风水宝地,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司马懿的十几万部队驻扎在这里,既方便保卫工作又利于取土筑台。“受禅台”为夯土结构,以土堆集而成。土质为与繁城当地完全不同的黏土。史料和传说都称,筑此台是取自距繁城5公里外孙寨东北角的饮马坑之土,由数万名将士肩扛背负而来。灵坛建成时,高大雄伟,按品级设三层台阶,每层27级,共81级,通往“受禅台”顶端,由青石铺成,围以白玉雕栏。寓“九九归一”之意。当时在台顶靠北部还建有受禅宫,楼阁石栏,气势磅礴,威武壮观。
    公元220年农历十月,汉魏受禅大典如期举行。当时台上红毡铺地,罗幔遮天,台下30万部队列阵,庞大的宫廷乐队,肃穆而立。与会者除按品级分层而立的满朝文武和地方官员数千人而外,还有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部族的首领。寅时一到,随着大麾一摆、韶乐响起,钟磬齐鸣,鼓乐大作,曹丕在台上受禅,汉献帝在内侍的扶持下,毕恭毕敬地把传国玉玺献于魏王。而后曹丕接受八般大礼,登上皇帝宝座。汉献帝也受封山阳公,拜辞曹丕,赴封地山阳(今河南修武修县)而去。从此,由汉高祖刘邦创建四百余年的汉室基业便变成了由曹丕主宰的曹魏天下,传承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就在这土台上宣告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为曹丕受禅而设的灵坛也就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大江东流去,往事越千年。当年红极一时的英雄豪杰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而作为当年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者──繁城受禅台,经历近两千年的风剥雨蚀,已经风光不再,现只剩9.5米高,占地面积5230平方米的大土台,上边的一切附属也荡然无存,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昭示着世事的沧桑。后人有诗为证:“受禅台碑依然在,庙寺馨香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