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今日河南
受降亭
发布时间:2014-9-4 8:31:35
漯河受降亭
    建于1945年1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结束了他们的八年罪恶侵略战争。漯河作为全国16个受降区之一,1945年9月20日,当时的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刘峙代表中国政府在漯河山西会馆,现在的漯河二中院内,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官鹰森孝带领的31560名日军官兵的投降。中国政府在漯河受降区的首席受降主官是第5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日本方面的代表是日军第12集团军司令官鹰孝森中将。有七八个美国军事顾问参加了受降仪式。签字后,鹰孝森脱下军帽,连着鞠了9个躬,并把佩挂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了刘峙。
    当年漯河民众为了铭记日军投降这一重大事件,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发愤图强,自发要求修建碑亭。消息传开后,在漯河商会积极推动下,数万名漯河人纷纷捐款捐物,出人出力,虽然经过战争洗劫的郾漯群众虽然生活很困难,但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少人甚至变卖家产,捐款捐物。当时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找遍漯河,竟没有一个设计人选。最终在漯河商会的主持下,大家达成了“1亭4碑”模式的共识:模仿郾城县八景之一——历经千年的“龙塔古篆”经幢为造型,修建一座受降亭,亭内立4块碑,主碑上刻3个大字“受降亭”,其余3块碑文分别为受降亭记、“抗战祝胜词”、“建亭记”等。第五战区司令部指派秘书长负责筹办,郾城知名人士郭尚武、李幼敬设计,又从洛阳请来著名石工和漯河润芳斋的田金富、侯忠祥合作施工,当时,刻石场每天的刻凿声大都在14个小时以上。1945年12月上旬,在火车站南端花园内,受降亭建成了。亭为四方形主体,高6米,底座面积8平方米,四周有8尊石狮护卫;4块碑大小、质地相同,背面相对,均高2.4米,宽0.75米。由于漯河是全国16个受降区唯一建亭立碑的地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十分重视,中华民国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司法院院长居正3位国民党元老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分别为4块石碑题写碑名。
    日军投降后在等待遣返回国期间,天天闲着,光吃饭不干活,老百姓不愿意,政府就命令他们将竹木街通往煤市街(今公安街)的一条弯曲狭窄的土路加宽取直整修,后来这条宽8米、长700多米的新修煤渣路,被命名为受降路。并把当时接受日军投降的竹木街改名为受降路.
    1947年,受降亭毁于内战的战火。受降亭毁后,亭内4块石碑流落民间。现在四块受降碑仅存一块主碑和大半块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