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金石中的瑰宝—临颍县繁城镇汉魏受禅碑
发布时间:2014-7-16 8:25:11

    现存于历史文化名镇———临颍县繁城回族镇镇区献帝庙内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汉魏受禅碑”(俗称“三绝碑”),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历来为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所尊崇,是当之无愧的金石瑰宝。
  “汉魏受禅碑”为繁城所仅有,共两通。一曰受禅表碑,一曰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他们以其翔实的记述、精练通达的文字和独到的书法艺术,堪称研究汉魏交替和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极品。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40米,宽1.09米,厚0.31米,圭形碑额,无华饰,碑额中间有直径0.19米的穿孔,为汉碑的明显标志。篆额碑头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此碑正文为相国华歆、太尉贾诩等46位公卿将军联名拥戴曹丕当皇帝的奏表。碑文共32行,正面22行,碑阴10行,每行49字,共1359个字。
  受禅表碑从外形看与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基本一致。碑高3.28米,宽1.09米,厚0.31米,圭形碑额,无华饰,篆额碑头《受禅表》,碑头中间有穿孔,直径0.19米。此碑共22行,每行49字,共计902字,亦为八分隶书,记载了汉魏政权交替的过程。
  “汉魏受禅碑”之所以珍贵,第一在于它的史料价值。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黯弱,皇权尽落宦官之手,遂导致天下分崩,群雄并起,孝廉出身的一代枭雄曹操,因镇压黄巾军而发迹。公元196年,曹操由洛阳迎穷途末路的献帝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的霸业,在短短的20年间,便成了汉室朝廷名誉下中原地区实际的主宰者,完全具备了取汉室而代之的实力。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春曹操病死洛阳,其子魏王曹丕继位,加快了吞并汉室的步伐。为了标榜自己,不落篡权的骂名,他采用政治手段,对汉皇帝刘协威逼利诱,迫使“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受禅表》),终于达到了篡夺汉室、取而代之的政治目的。
 “汉魏受禅碑”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向人们展示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文记载的可以说是当时的民意和天意,而《受禅表》碑文则记载了受禅的时间、地点,隆重的政权交接仪式及对曹丕受禅的颂扬,文中虽不乏溢美过誉之词,但它记述的毕竟是历史的真实。
  历史上对汉魏交替的地点有不同的说法,特别是对繁阳这个地方具体所指有争议。一说繁阳是指春秋时魏国大将军廉颇曾带兵打过的繁阳。此地在今内黄县西北方向。另一说繁阳就是现在的临颍县繁城回族镇。此说凭据最确。繁城镇有现存的国家重点保持文物受禅台及献帝遗宫宫址为证。
  “汉魏受禅碑”之所以珍贵,第二在于它的文学价值。
  汉代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汉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自古就有“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之称。东汉末年,形成的建安文学更是把我国文学发展推向了又一个顶峰。有资料显示,“汉魏受禅碑”碑文为当时的御史大夫王郎撰写。王郎为东汉御史大夫安陵侯,其文学造诣极深,这更增加了碑文的文学价值。《公卿将军上尊号奏》旁征博引,从多方面论证了曹魏代汉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其情、其理、其势、其形,环环相扣,让人慑服。《受禅表》虽系述事,却育之凿凿,条理井然,实为记叙之典范。两通碑文,文词婉转,深入浅山,气势磅礴,论述有力,述事明理浑然一体,语言简洁,详略得宜。添字则余,去字则损,不枝不蔓,无懈可击,这等出神入化的绝妙手笔,后世无出其右者。
  “汉魏受禅碑”之所以珍贵,第三在于它承前启后的书法艺术价值。
  碑铭由汉末书法大家梁鹄书写,梁鹄才气深得曹操赏识,其书法更是让曹操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至于把其书法经常悬挂于室内欣赏。由他书丹的碑文,字体为八分隶书,又具备了后世楷书之特征。结构严谨,体势方正,笔走龙蛇,豪迈纵逸,凝重遒劲,气度雍容,率直自然,和谐统一,不矜而妍,不轶而豪。钟鹞的镌刻更是字字入格,丝毫不差,中规中距,不犯不离,相互映衬,韵趣无限,更使原书锦上添花。
  举世注目的《受禅表》为后世历代文人显宦所推崇,以至于顶礼膜拜,呼碑为师。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徐浩、刘禹锡均在访碑者之列,最为虔诚者要数宋代的欧阳修,他不仅多次对此碑进行观赏临摹,而且还写出了《读繁城受禅碑》和《读受禅碑跋》两篇文章,刻石立碑为纪。
  《受禅表》被称为“三绝碑”始于唐代。唐代李绰说此碑为“王郎文、梁鹄书、钟繇镌,谓之三绝”。刘禹锡在《刘宾客佳话录》中指出:“繁城受禅碑为王郎文、梁鹄书、钟繇镌刻,堪称三绝”。沿袭至今,故俗称繁城受禅碑为“三绝碑”,言“汉魏受禅碑”碑文空前绝后,书法艺术举世无双,镌刻技艺巧妙绝伦。
  台碑受禅依然在,庙寺馨香看是谁”(明代许州知州邵宝语)近1800年过去了,当年受禅时的英雄豪杰在滚滚流逝的历史长河中也早已消失。然而,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汉魏受禅碑”尽管受到风剥雨蚀和人为的损坏,却依然矗立在繁城的献帝遗宫遗址上,作为我国金石中的瑰宝,传承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现在,此碑已经字迹剥落,有大部分文字已无法辨认,其自然损坏的速度正在加剧,如不及时抢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损毁殆尽,我们的后人将再也见不到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