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临颍县受禅台—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
发布时间:2014-3-24 9:26:48

   临颍县繁城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亲历汉魏政权交替过程的历史见证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受禅台,更是人们访古寻幽的重要景点。繁城,春秋时称“狼渊”,西汉以前称“曲蠡”,是古官道南阳路上的重要驿站,因在古繁水北岸而称繁阳亭。1700多年前,汉魏政权在这里以禅让的形式完成和平交替从而著称于世。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桓、灵二帝黯弱,遂导致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由屠杀黄巾军而崛起的一代枭雄曹操,利用这一千载良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广为招揽人才,迅速扩充兵马,在短短的几年间,便成了汉室朝庭名誉下中原地区实际的主宰者。已经完全具备了吞并汉室的实力。但是,曹操受正统思想的 局限,迫于舆论和道义方面的压力,虽有篡汉之心,但终究不敢为之。曹操死后,其继承者──曹丕,加快了并吞汉室,取而代之的步伐。为了标榜自己,不落篡汉的骂名,曹丕采取政治手段,对汉主刘协威逼利诱,迫使“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受禅表》碑),终于达到篡夺汉室,取而代之的政治目的。
    为庆贺汉魏政权以和平形式交接,当时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交接仪式。“继唐典之明宪,尊大鹿之遗训”禅让地点由大理寺按周易“卜于繁阳”,时间为“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遂于繁昌筑灵坛,设遗宫,峙圭壁,储牺牲。”(《受禅表》碑)灵坛“高十丈,阔十余亩”(《三   国志.魏志》)。此台为夯实结构,以土堆集而成。土质为与繁城当地完全不同的粘土。史料和传说都称,筑此台是取自距繁城5公里外孙寨东北角的饮马坑之土,由数万名将士肩扛背负而来。灵坛建成时,高大雄伟,按品级设三层台阶,每层27级,共81级,通往受禅台顶端,由青石铺成,围以白玉雕栏。寓“九九归一”之意。当时在台顶靠北部还建有受禅宫,楼阁石栏,气热磅礴,威武壮观。
    魏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末(公元220年10月29日),汉魏受禅大典如期举行。当时台上红毡铺地,罗幔遮天,台下30万部队列阵,庞大的宫廷乐队,肃穆而立。与会者除按品级分层而立的满朝文武和地方官员数千人而外,同时还有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方各部族的首领。寅时一到,随着大麾一摆绍音响起,钟馨齐鸣,曹丕在台上受禅宫中面南端坐,献帝在内侍的扶持下,毕恭毕敬地把传国玉玺献于魏王。而后曹丕接受八般大礼,登上皇帝宝座。献帝也受封山阳公,拜辞曹丕、赴封地山阳(今河南修武修县)而去。从此由汉高祖刘邦创建四百余年的汉室基业便变成了由曹丕主宰的曹魏天下。为曹丕受禅而设的灵坛也就成了亲历这一历史事件的活见证。
    曹丕受禅后,改元黄初,大赦天下。繁城作为大魏受禅开基之地,也备受关注,为纪念曹魏代汉这一历史事件,取曹魏江山“繁荣昌盛”之意,于是在繁阳亭置繁昌县,直到唐代撤消为止。由于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与之并存的蜀汉刘备,东吴孙权,也相继称帝,我国自秦汉以来的一统天下,从此形成三国鼎立之局。从发展的眼光看,曹魏代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了历史发展朝流和当时的民心所向。从事件本身看,它是对我国史前文化传说中禅让制的继承和发扬。禅让制是我国历代政权交替中最完美的形式,尧禅位舜,舜禅位于禹,虽系史前传说,其中包容着远古先民在政权过渡中最具理性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才赢得千百年来后世的一致称道。自禹把统治权私自传给儿子启,便开创了“家天下”的先河,中国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自奴隶社会开始到汉朝兴起,历代政权的交替都是由血腥杀伐而完成的。东汉末年,汉魏政权以禅让形式交替,无论后世怎样评说,但它毕竟是以和平的形式完成的,是除史前文化而外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交替的典范。
    大江东流去,往事越千年。当年红极一时的英雄豪杰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而作为当年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者──繁城受禅台,经历近两千年的风剥雨蚀,已经风光不再,现只剩9.5米高,占地面积5230平方米的大土台,上边的一切附属也荡然无存,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昭示着世事的沧桑。后人有诗为证:“受禅台碑依然在,庙寺馨香看是谁”。